“师傅,您看这个裱花的弧度还能再改进吗?” 清晨10点的济宁美开乐职业培训学校实训楼里,糕点专业学员王雅琪已对着奶油裱花台练习了两个小时。在这所深耕职业教育 35 年的校园里,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。正如校长常说的:“天赋或许能让人快速起跑,但日复一日的努力,才是抵达梦想的通行证。”
从 “零基础” 到 “技能能手” 的蜕变
王雅琪的故事是众多学子的缩影。初中毕业后因学历受限求职碰壁的她,曾一度陷入迷茫。2024 年进入美开乐糕点专业时,她连基本的面团发酵都掌握不好。“第一次做戚风蛋糕塌了四次,我差点就放弃了。” 王雅琪回忆道。
转机来自学校的 “分级实操教学体系”。教师将西点烘焙拆解为 28 个模块化课程,从蛋液打发的转速到烤箱温度的精准控制,逐一进行手把手指导。为了练好裱花技艺,王雅琪每天比同学多练 3 小时,手腕贴满膏药仍坚持反复调整发力角度。在 2025 年全市 “技能状元” 竞赛中,她创作的 “孔府糕点拼盘” 凭借精湛工艺斩获银奖,如今已被本地知名烘焙品牌破格录用为技术骨干。
这样的成长轨迹在各专业不断重现。服装专业的张萌零基础入学,为攻克立体剪裁难关,她把布料带回家反复琢磨,累计修改设计稿 20 余次。在学校组织的企业实习中,她的童装设计方案被合作品牌采纳,毕业后顺利入职设计部。“这里的老师从不看起点高低,只问努力多少。” 张萌的话道出了学子心声。
匠心教学铺就成长阶
“每个孩子都有无限可能,只是需要合适的培养方式。” 这是美开乐镌刻在教学楼的教育理念。学校组建的 “双师型” 教师团队,平均从业经验超 10 年,既是国家认证技师,更是育人行家。
在烹饪实训车间,教师李师傅正示范鲁菜 “葱烧海参” 的火候控制,他手持长勺翻动食材的动作,已在 30 年教学生涯中重复了上万次。“光讲理论没用,必须让学生亲手掂锅上千次才能掌握精髓。” 李师傅说。学校配备的现代化厨房、服装工作室等实训场地,全年开放时长超 300 天,确保学员实操课时占比达 70% 以上。
针对特殊群体学子,学校更量身定制成长方案。残疾学员李刚因腿部不便,学习电焊时平衡感不足。教师团队特意改造了实训操作台,将焊接角度调整为更易发力的 45 度,并编写专属教程。经过 8 个月的刻苦训练,李刚不仅考取了焊工中级证书,还通过学校与机械厂的合作项目实现就业,月收入稳定在 5000 元以上。
产教融合架起成才桥梁
“职业教育的本质,是让技能对接市场需求。” 学校就业办主任介绍道。美开乐与 32 家知名企业建立订单培养合作,企业参与制定课程标准,将行业前沿需求直接融入教学。
烹饪专业学员在学习传统鲁菜的同时,会同步掌握网红直播带货技巧;电商运营专业的课堂就设在企业直播间,学员边学边实操带货。这种 “校园 - 企业” 无缝衔接的模式,让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在 98% 以上,专业对口率超 90%。
对于有创业意愿的学子,学校的 “5 项增值服务” 提供全流程支持。美容专业毕业生刘敏创业时,从店铺选址、装修设计到营销策划,都得到学校创业导师的一对一指导。如今她的美容工作室月营收超 3 万元,还带动 3 名校友就业。“学校不仅教技术,更给了我们闯荡市场的底气。” 刘敏说。
三十五年耕耘结硕果
自 1990 年建校以来,美开乐已培养 12 万名技能人才,收获 “山东省阳光工程先进培训基地” 等十余项荣誉。在 2024-2025 学年,学子们在各级技能竞赛中斩获奖项 43 项,20% 的毕业生成功创业。
傍晚时分,实训楼的灯光依旧明亮。电焊专业的学员在弧光中练习手法,糕点房飘出新鲜面包的香气,计算机教室传来短视频剪辑的讨论声。这些全力以赴的身影,正用努力证明:没有天生的高手,只有不断打磨的匠人。正如校园文化墙上的题字:“以技能立身,用努力圆梦 —— 这里的每一份坚持,都在成就更好的自己。”
下一篇:没有了!

课程顾问张老师